通膨數據攀高,引起市場熱議。(示意圖/shutterstock)
美國通膨壓力加劇,連續數月公佈的消費物價指數(CPI)都創下近年新高。最新的CPI較去年同期急升5.4%,爲2008年8月以來最高。而更受聯準會關注的核心CPI(扣除食品和能源)則上升4.5%,更創下近30年紀錄!
導致物價飛昇的趨勢包括人口老化及疫情等因,。不過前者是慢性的長期影響,後者則屬短期衝擊。真正關鍵的中期因素,可能是美國前總統川普至現今拜登總統所推動的美中對抗戰略。
全球化年代以來,跨國企業爭相建立全球供應鏈,尋找最便宜的原料、產品、物流與勞動力,惠及美國核心CPI於1990至2019年的30年間僅升18%。不過,近年貧富懸殊加劇助長民粹主義萌芽,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崛起,逆轉了全球化進程。川普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、科技戰等組合拳,而拜登延續這些關稅壁壘政策,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平均超過19%,較以往高出5倍。
小英为何狠下心换将?林智坚被爆「这民调」狂输近11个百分点超震撼
貿易締造雙贏,而貿易戰則導致雙輸。因爲貿易是基於比較利益法則,出於互利、自願原則而產生。反之,政府製造的人爲干擾,只會徒然製造損及效率的無謂損失(deadweight loss)。固然,實力強的一方可以在貿易戰中犧牲短期利益,逼迫對方屈服,以汲取更大的利益。然而,美國開徵1年多的關稅以來,不僅無損中國貨物出口到美國的增長,反而還推升了美國的通膨。因此,在通膨陰影下,美國財長葉倫終於鬆口,放出檢討關稅壁壘的風向球。
葉倫上週接受《紐約時報》訪問時表示,拜登政府仍在審查去年初簽署的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,認爲協議未能解決兩國之間的基本問題;同時認爲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,可能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。
拜登上任歷時已7個月,財經官員從原先對中貿易的強硬立場,一轉到上週葉倫的「檢討」風聲,顯示美國對發動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有改弦易轍的跡象。
事實上,需要檢討的不僅是自傷傷人、無濟於事的關稅措施,更應包括美中脫鉤的對抗思維。美國國內矛盾繁多:金融軍工獨大、實體經濟空洞、財政赤字惡化、種族衝突加劇、貧富差距擴大、黨派對立嚴重等各種問題歷歷在目,顯示霸權黃昏的影子。對外合作互利,對內調養生息,纔有助於美國政經文化影響力的延續。不思此道,卻想以打擊競爭對手的方式求勝,恐怕必然走向事與願違的結果。
以量化的數據來說,「美國全國商會」(U.S. Chamber of Commerce)今年出版的《瞭解美中脫鉤》(UNDERSTANDING U.S.-CHINA DECOUPLING: Macro Trends and Industry Impacts)報告,爲脫鉤會替美國帶來多大損失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分析。不僅對總體損失提出評估,對航空、半導體、化工、醫療器材等個別行業的損失也有具體的詳盡分析。
損失多大,當然看脫鉤程度多深而定。假若只是對華進口貨物都加25%的關稅,而非完全脫鉤,直接損失已經非常巨大。全美每年GDP會因此減少1900億美元。何況,美中經貿關係並不只於貿易,若美國在大陸的投資額因脫鉤而導致要把在華資產賣掉一半,每年的投資盈利便要減少250億美元。美國的服務業出口也會減少,每年少掉150億至300億美元。這些都是每年的損失,積累起來的金額更爲可觀。
對美國半導體產業而言,脫鉤會釀成全球科技供應鏈的衝擊,導致一些外國廠商「去美國化」。中國會尋求自給自足,而失去大陸市場會使美國半導體行業整體產出損失高達540億至1240億美元,研發經費與資本支出都受影響,從而影響10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消失。
從基層百姓的立場,多數人期待的並非是世界第一的虛名,而是生活逐年改善,下一代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」的心願。美國全國商會的計算雖然貌似從商界利益出發,但其實影響的更是千千萬萬人民的安穩生活。放棄霸權思維,學會天下爲公、世界大同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,不但是美國人之福,也更是全人類之幸。(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)
(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