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生於柬埔寨,又因爲戰亂而輾轉到中國大陸成長,之後到澳洲發展,曾任職澳大利亞國家舞蹈劇場主要舞者,北藝大學舞蹈系主任、舞蹈家張曉雄樂在教學。(鄧博仁攝)
白天教書,晚上筆耕,現年63歲的舞蹈家張曉雄出生於柬埔寨,因爲戰亂而輾轉到中國大陸成長,之後到澳洲發展,曾任職澳大利亞國家舞蹈劇場主要舞者,也曾在導演張作驥電影《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》飾演一角。(張鎧乙攝)
舞蹈家張曉雄認爲,藝術教育的關鍵,在於如何觸動人對生命的悲憫之心。(張鎧乙攝)
舞蹈家張曉雄的舞蹈課,教導學生如何運用力學借力使力,讓跳舞更合乎人體工學。(鄧博仁攝)
舞蹈家張曉雄的舞蹈課,教導學生如何運用力學借力使力,讓跳舞更合乎人體工學。(鄧博仁攝)
舞蹈家張曉雄一生漂泊,落腳在臺灣,近期出版《踐行者:張曉雄的創作人生》一書,分享他創作與教學人生。(鄧博仁攝)
白天教書,晚上筆耕,現年63歲的舞蹈家張曉雄出生於柬埔寨,因爲戰亂而輾轉到中國大陸成長,之後到澳洲發展,曾任職澳大利亞國家舞蹈劇場主要舞者。如果生命是一條長河,張曉雄一生漂泊,落腳在臺灣,近期出版《踐行者:張曉雄的創作人生》一書,分享他創作與教學人生。
張曉雄表示,他自小過着顛沛流離的人生,在戰爭中看見人的極惡與良善之處,人生比小說電影還要多變,他表示,自己曾經歷扭曲年代,爲此從來不計劃,「假如人生可以事先規劃,那麼此生便毫無驚喜可言。」
張曉雄表示,人生第一個12年在柬埔寨成長,第二個12年在中國大陸,第三個12年在澳洲,之後又到過香港、北京等地,1996年來臺,「我常自問:我到底是誰?當我認定自己是一名柬埔寨華人時,到了中國被視爲是一名外來者,到了澳洲時,又被看作是一名中國人。這是我人生中一個永恆的命題:我是誰?」張曉雄表示,人生中很多變動因素,讓他學會不思考明天和未來,「我的人生沒有生涯規劃藍圖,生命驚喜來自變數,這讓我學會紮實且飽滿地活着,做好準備,抓緊所有機會。」
近期張曉雄帶着學生跳他的舞作《哀歌》,這部作品既是獻給他的母親,也是爲戰爭中失去親人的母親與孩子而作。他想與學生分享寶貴的悲憫之心。
張曉雄表示,一如作品裡談論的生存故事,沒有特定種族,也不是單一民族的苦難,而是全體人類的共同遭遇,「我想和學生分享,面對不公不義,假如保持沉默,放棄個人堅信的理念,那麼將會成爲共犯。」
張曉雄說,他不管去了哪裡,總會遇上很糟糕的事,但也有會遇見人性光輝的時刻,「我十幾歲就開始漂泊,這讓我始終帶有一種悲憫之心,會對人伸出援手,因爲我知道,人都有善惡面,那是一種平衡,我們都在克服自己惡的一面,弘揚善面,而在最困苦的時候,總需要有光亮的照耀。」
隨着數位時代來臨,各種科技也與藝術合作,張曉雄觀察,人們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,但如何正確使用科技,成爲現代人的一大功課,「科技是展現人們的貪婪或是成爲一種助力?無論如何,藝術在這年代,更顯得重要。藝術教育,如何觸動人對生命的悲憫之心,這一點本質上不會變。」